“吱嘎……”
“唰唰,唰唰……”
早上6点半,一道身影早早地就来到了红旗工厂,打扫卫生,然后沏一杯茶,开始看书、做笔记。这几乎是他25年来工作养成的一种习惯。
大大的眼睛,长相憨厚,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微笑,加上标志性的发型——45岁的齐嵩宇有股莫名的吸引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也会被他的亲切感染,迅速和他靠近。
齐嵩宇,红旗工厂维修班班长,最近又多了个荣誉——入选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培养支持计划。
一位一线工人,到底凭借什么,让他在众多人选中脱颖而出,最终担此称号的呢?
小失误收获大成功
1994年8月,从技工学校毕业的齐嵩宇来到了一汽,在维修和车身点焊焊接工艺匹配领域工作,这一干,就干到了现在,用他的话说,他舍不得离开车间一线……
走进车间,有条不紊的流水线上,工人们正一辆接一辆地焊接白车身,明灭闪亮的焊光,如同天空上闪亮的星,映射出车间一种别样的美。
“轿车白车身大约由6000个电阻点焊焊接而成,各国汽车制造企业都很难确保不发生漏焊、开焊现象,如何解决白车身焊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检测,是业界公认的难题。”齐嵩宇声音顿了顿,露出笑容继续说,“但我们攻克了这道世界难题。”
故事要从齐嵩宇的一次失误说起。2003年,齐嵩宇从维修岗位上调到焊接车间做焊接工人,因为一次漏焊事故,他因漏焊4个点被罚了200元钱,这在当时相当于他4天的工资。曾在维修车间当过9年维修电工的齐嵩宇,决心和同事制作个小仪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干就干,齐嵩宇很快和同事们开发出一款以计数为原理的小仪器,它能自动看着焊点数量,一旦漏焊,就会发出蜂鸣声。这个名为“电子漏焊监控器”的小家伙,不仅获得国家专利,还获得为全国职工技术创新奖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齐嵩宇再接再厉,又发明了“点焊机监控器”,并相继开发出“电阻点焊工艺自动化监控技术”等8项获得国家专利的核心技术,使得一汽率先在国内外同业企业中实现了对轿车白车身每个点焊焊点质量100%的即时检验,做到了轿车点焊质量“零缺陷”。
这套发明与技术填补了世界汽车行业在线治理白车身点焊漏焊、开焊难题的空白。随着成果在集团内的成功应用,累计创造价值7646万余元,齐嵩宇获得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遇事坚持是成功的关键。”这是齐嵩宇的格言。刚进厂时他仅有20岁:“刚入厂时,为了提高专业技能,我晚上经常在维修间加班学习,时间太晚就在维修间的长板凳上睡觉。”
在维修和车身点焊焊接工艺匹配领域工作了25年,齐嵩宇练就了一身设备维修和轿车车身焊接匹配技术,他总结出工艺操作规范176套,成为治理“电阻点工艺焊接飞溅质量缺陷”问题的关键技术,并为集团公司培训了一支近百人的维修骨干队伍。他的成果连续多年获得集团年度十佳创新奖,直接节省成本930多万元。

小事故催生大发明
2011年3月,作为维修班长的齐嵩宇带领13人组成的技术团队,开始了对红旗L平台轿车生产线的技术保障。
2012年的一天,有台大型风机因电机烧毁而趴窝,造成全厂停产三天。电机修好后,其他人都认为没事儿了,齐嵩宇却想着,万一再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
齐嵩宇向他的小团队道出了这个设想:“我想研制一个小设备,自动监控电动机运行状态,保证零缺陷,可以提前捕捉到风机电机运行过程中的负载异常,彻底消除由于电动机故障引发车间停产的问题。”说干就干,齐嵩宇操起了电烙铁,把密密麻麻的电阻、电容和集成电路芯片进行连线搭接。
“焊接时,一不小心,电烙铁在手上烫个泡,翻转电路板时手指被扎出血是常事。”齐嵩宇眉头紧锁,仿佛又回到了当时,“这种监控技术方式,在国际上并无先例,要想实现,只能从头开始摸索。我们从研究传感器,到电流采集设备,再到单片机,克服的困难都比烫个泡难多了!”
经过半年不懈努力,齐嵩宇终于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应用“功率平衡原理”实现了对设备运行负载异常状态的早期科学判断,使潜在事故在未发生之前就得到解决。经过几年运行,这套“电力拖动机构远程监控技术”为集团公司避免停产损失906万元,并在2014年获得第八届国际发明展金奖和国际知识产权组织一等奖。
从工厂走出来的发明家
创新成果为何源源不断?
“没有人比一线工人更了解自己这个操作环节或操作工具存在的问题,这也是技术工人岗位创新的优势。”齐嵩宇不假思索地答道。
2015年,齐嵩宇和他的团队承担了红旗H7轿车全铝合金后副车架总成的研发任务。“铝合金成形性较差,易破裂、起皱,焊接工艺更是难上加难。”齐嵩宇说,多年来知名跨国车企在此方面实施技术壁垒,而我国企业对这一技术的研究非常少。
从成形工艺、样件试制、连接工艺开始,齐嵩宇带领由一线工人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团队夜以继日地琢磨,用1年多的时间成功“智造”出由41个零件构成的全铝合金后副车架,比现有钢质后副车架总成单件减重40%,可降低汽车油耗和废气排放。该成果成功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智造”了多个国内第一,为国家节能减排作出贡献。
“从进入工作岗位,我就从老一代‘红旗人’手中接过了传承‘红旗’精神的接力棒,肩负起了红旗品牌的复兴重任。‘红旗梦’就是我的梦,为了这个梦想,我必须不断前行。”自1994年参加工作以来,齐嵩宇一直在争分夺秒学习。为跨越专业束缚,技校毕业的他,自学攻读了本科,并深入学习了压力焊接、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计算机、单片机、机械构造等多个学科,也正是这种勤奋,使他成长为集团内家喻户晓的发明家。“作为技术工人队伍中的一员,我希望能尽快建立起规范的工人技能培训体系,让更多工人通过培训锤炼出更高超的技术。”
近年来,红旗正在努力拓展新能源和车联网的技术研发,大力推进民用轿车市场。对于行业的未来发展,齐嵩宇也有着自己的见解:“车联网涉及大量传感器技术、终端和与终端连接的制造和研发,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谁先介入谁就占有先机。去年9月份,‘车联网’正式纳入到咱们集团的研发体系当中,今年将是我们研发的快速发展期。乘着新技术的东风,红旗必将高高飘扬!”
后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
对于企业来说,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而什么是人才?对于中国一汽来说,工匠是不可或缺的人才。
在一汽,齐嵩宇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红旗梦’就是我的梦,为了这个梦想,我必须不断前行。”据粗略统计,迄今为止,齐嵩宇已完成重大创新项目30余个,攻克业内世界难题7个,带队研制出生产过程转运器具370多套,获国家发明专利 22个,至于小改小革有多少,他自己都不记得了。
如今,入选了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培养支持计划的他,依旧和往常一样在一线。“很多人认为你都做发明家了,做了‘全国劳模’,得‘五一劳动奖章’,就认为你应该转成干部身份,坐办公室。可我觉得,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基层是我的根本,我仍然要在基层工作。”
(来自:悦读一汽)